模稜兩可

近義成語

不置可否、模稜兩端

反義成語

旗幟鮮明

成語故事

蘇味道,唐時欒城人。九歲時,便能寫文章。以后和他的同鄉李嶠同以才學出名。當時的人把他們兩人的姓名並在一起叫做蘇李。他二十歲時,考取進士。先做吏部待郎。後來武則天做了皇帝,拜他做宰相。據「唐書」所載,他做了宰相,只求保持個人的地位和安全,處理事情總是這樣辦也行,那樣辦也可。從不明確表示態度和意見,更談不上什麼創建和改革了。他還對人說:「處理事情不能作明確決斷。因為如果發生了錯誤,就要負失職的責任。只要」模稜「以持兩端就行了。」當時的人聽他這樣說,都叫他「蘇模稜」或「模稜手」。模稜兩可

成語解釋

稜,物體的角。模稜,一作摸稜。意指摸物體的角,可左可右,不拘於某一邊。

稜:物之角也。模稜:可左可右之意。兩可:可以這樣,也可以那樣。

模稜:含糊,不明確;兩可:可以這樣,也可以那樣。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,是非不分。

比喻人做事不肯定,言語含糊不清。

對問題的正反兩面,含含糊糊,不表示明確的態度。

丁玲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:「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,就不得不採取模稜兩可、含混的語句了,」

模稜,說話處事含糊。兩可,這樣也行,那樣也行。比喻人做事或說話不肯定。

引用文獻

新唐書蘇味道傳:「其為相,特具位,未嘗有所發明。常謂人曰:『決事不欲明白,誤則有悔,摸稜持兩端,可也。』」

《新唐書》蘇味道傳:「其為相,特具位,末嘗有所發明。常謂人曰:‘決事不欲明白,誤則有悔,模稜持兩端,可也。’故也號模稜手。」

《舊唐書‧蘇味道傳》:「處事不欲決斷明白,若有錯誤,必貽咎譴,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。」

成語造句

請你把話說清楚,別再「模稜兩可」的,我根本聽不懂。

你就別再「模稜兩可」了,趕快表明態度,人家也好處理事情。

這個決定關係到你的前途,一定要認真思考,不能夠模稜兩可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