庸人自擾

近義成語

杞人憂天、替古人擔憂

反義成語

聊以自慰

成語故事

唐朝時代,有一個姓陸名象先的人,他的父親是武則天的宰相,所以自小受到家庭的薰陶,在青年時就氣量很大。在唐玄宗時,陸象先外放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,兼劍南道按察使。在任上,陸象先一直寬大為懷,他的司馬(管軍事的官)韋抱貞向他說:「望明公稍行杖罰以立威名,不然,恐怕下面的人怠惰沒有畏懼。」象先說:「你扔話作為當政人的理論是可以的,但何必要用嚴刑來樹立威風,損人利己呢?這樣作恐怕不是仁慈的人應作的事。」後來陸象先又在蒲州作刺史。有個普通人犯了罪,象先只責備了那人幾句就算了。他的錄事(相當于秘書)說:「這樣的事應該判杖刑。」象先說:「人情都是差不了多少的,難道他不了解我說的話嗎?如果要用杖刑,應該從你開始。」錄事只得悄悄退了下來。陸象先常常對人說:「天下本事,只是庸人自擾之,因為這樣才將事情越弄越多,只要在開始時態度冷靜,一切事情便簡單了。」

成語解釋

庸人,平常的人,指沒有什麼特別作為的人。全句是說本來無事,但庸俗的人因不明事理,卻覺得困擾。

庸:平風。擾:麻煩之意。謂本來無事,自找麻煩。

庸人:平凡的人;自擾:自己攪亂自己。指本來沒事,自己找麻煩。

猶言自尋煩惱。

指平庸的人無事生事,自找麻煩。后多作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。

魯迅《書信集‧致台靜農》:「上海人已是驚弓之鳥,固不可詆為『庸人自擾』。」

指平庸的人無事找事,自尋麻煩。

引用文獻

舊唐書陸元方傳:「天下本自無事,祇是庸人擾之,始為繁耳。」

《新唐書》陸象先傳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擾之為煩耳。」

《新唐書‧陸象先傳》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擾之而煩耳。」

成語造句

什麼!你擔心隕石會掉在你頭上,別「庸人自擾」了,這怎麼可能呢?

他這人總是疑神疑鬼,神經過敏,成天擔心這,擔心那,真是「庸人自擾」!

他常常擔心他何時會有災禍,真是「庸人自擾」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