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言蜚語

近義成語

蜚短流長、風言風語

反義成語

金玉良言、藥石之言

成語故事

漢景帝時,竇太后的侄子竇嬰任大將軍,因平定吳、楚七國之亂有功,被冊封為魏其侯,廣受大臣們的尊敬。當時,皇后的弟弟,出身低微的田蚡,只是一名下級侍從。他見竇嬰位高權重,便以美酒,曲意奉承。田蚡因有姐姐的關系,而為景帝寵信,任為大中大夫。公元前一四一年,景帝去世,武帝即位,冊封他為武安侯。公元前一三五年,因竇太后的去世,竇嬰便漸失權柄,相對地,田蚡因是國舅,但任宰相,權勢逐漸如日中天。曾對竇嬰仰慕的人,此時都見風轉舵,頻繁出入于田蚡府邸。只有將軍灌夫依然尊重竇嬰,兩人常聚在一起飲酒聊天。公元前一三三年春,田蚡和燕王劉嘉的女兒成親,王太后命令所有的官員及諸侯都要前往祝賀。竇嬰滿心不願,卻仍和灌夫一起前往田蚡府邸。王小貴族擠滿田蚡的宅第,景象熱鬧異常。酒過三巡后,紅光滿面,喜氣洋洋的田蚡便舉杯向賓客敬酒,大臣們也都頷首答禮。不久,竇嬰也舉杯敬酒,但除了少數朋友答禮外,大家都視若無睹,依舊各自談天。灌夫見這種輕視竇嬰的場面,不禁義憤填膺。灌夫起身來到田蚡面前舉杯,但田蚡只是斜眼看道:「我不能再喝了!」而予以回拒。灌夫冷笑道:「還是請喝吧!」但田蚡仍舊不搭禮。灌夫接著又向臨汝侯灌賢敬酒,他也借故不理會。此時的灌夫怒火難抑,終于大聲責罵灌賢的傲慢無禮。在座的賓客都十分難堪,便紛紛離席百去。竇嬰也想撫灌夫離開,卻不意田蚡命令兵士逮捕灌夫。竇嬰回至家中家左思右想決定不惜一切要救出灌夫。可是他的妻子反對地說:「灌夫將軍今天此舉,無疑是對太后的不敬。」竇嬰認為這是婦人之見,便上秦武帝說:「灌夫因酒醉而失禮,但宰相卻以私怨而逮捕灌夫。」武帝答應在隔天早期審理。第二天,在武帝殿前,竇嬰和田蚡各執一辭,互不相讓,朝中大臣也分成兩派,甚至有很多有不表示意見,這使得武帝相當生氣。這件事不久傳到王太后耳中,滿面怒容地對回到內宮的武帝說:「每個人都在欺負我們姐弟倆,就算我死了,你也不會為我出口氣嗎?」看到母后如此氣憤,武帝為平息事端,便命令彈劾竇嬰,以為灌夫辯護,欺君瞞上之罪而逮捕竇嬰,關入監牢。另一方面,灌夫全族也遭誅殺之罪。竇嬰見事態嚴重,就告訴侄兒,在景帝時曾賜他緊急狀況可以親見皇帝的權利,現在正好派上用場,要侄兒代他上奏。朝廷接到奏文后,連忙翻閱景帝的遺召,但並未尋得。只好依王太后的旨意判竇嬰「偽造遺詔罪名」,處死刑。公元前一三二年十月,竇嬰于獄中聽說灌夫一族全遭誅殺,激憤地企圖絕食自殺。可是,有人勸說他明年夏天將有大赦,竇嬰才打沙此念頭。正在此時,長安散布著竇嬰在獄中咒罵皇上的流言蜚語,武帝不察事情真象,便在年底,將竇嬰處以死刑。

成語解釋

流言,謠言。蜚,同「飛」字,不是事實的傳言。全句是說沒有根據的言語。

「與」同義。「語」謠言。同「語」。

毫無根據的話。指背後散佈的誹謗性挑撥離間的壞話。

與「流言飛文」、「蜚短流長」義同。

「流言蜚語」意指惡意中傷他人的無根據的話。

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章:「九老,你不要以長安的流言蜚語陷人。」

引用文獻

詩經大雅蕩:「流言以對。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:「乃有蜚語,為惡言聞上。」

《史記》魏其武安侯列傳:「乃有蜚語,為惡言聞上。」《禮記》儒行:「久不相見,聞流言不信。」

《明史‧馬孟楨傳》:「入主出奴,愛憎由心,雌黃信口,流言蜚語,騰入禁庭,此士習可慮也。」

成語造句

人的名聲一響亮,總會跟著出現一些「流言蜚語」,只要自己行得正,大可不必放在心上。

只要正大光明,便不會受「流言蜚語」的影響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