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面楚歌

近義成語

腹背受敵、山窮水盡

反義成語

安然無恙、旗開得勝 九里山前擺戰場;烏江岸上困霸王

成語故事

秦朝末年,世局混亂,各地百姓紛起抗秦,最後只剩楚漢爭雄天下。公元前二○二年,劉邦統帥漢軍,將項羽指揮的楚軍,重重包圍在垓下(安徽省)。楚軍困守城內,眼見糧食漸盡情危急,項羽曾多次率軍出擊,想要衝出重圍,但都沒能秦效。一天夜晚,漢軍帳營中,傳來陣陣歌聲。項羽聽后,心中百感交加,因這正是他故鄉楚國歌謠。對項羽來說,楚是他的據守點,而軍隊也大都是楚人。這傳來陣陣的歌聲,幽怨淒慘,令人聞之心起感傷。項羽喃喃自語地說:「漢軍是否已完全攻取楚國了?否則,漢軍中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半夜唱楚國歌謠呢?」不僅是項羽,營中的將士們也都受到感染而心憂喪志,有的人不禁隨歌聲唱和起來,甚至人人勾起無限鄉愁而淚落滿襟。其實,楚歌的和唱,是張良向劉邦所獻的計策,以打擊楚軍上下士氣,瓦解軍心。楚軍不知是詐,紛紛中計。由于長時間受制于漢軍,楚軍漸喪斗志,又有四面不斷傳來的楚歌,攪得軍心大亂。於是便有人趁黑夜棄兵械,或逃走,或投奔漢軍。項羽此時亦是心煩意亂,焦躁地回到營帳中,借酒來排遣心中憂悶。他最佳心的就是鍾愛的虞姬和愛馬烏騅,黯然神傷地扶拍馬背,無限的依戀,最後,還是令士兵將它牽走,但烏騅似有感應,久久不肯離去。項羽此時悲憤異常,激昂高唱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,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何」虞美人見此情此景,便也揮舞雙劍,隨唱和。有道是:「英雄人淚不輕彈」,即使是縱橫沙場,殺敵無數的項羽也滿含淚水,其他官兵莫不低頭落淚。虞美人為免項羽后顧之憂,舞完劍便自刎而亡。項羽心痛得五臟俱裂,一怒之下,跨上烏騅,衝奔漢軍營陣加,奮勇殺敵。隨項羽衝鋒陷陣的只有八百名騎兵。哀憤逾恆的項羽突破層層包圍來到烏江邊,身旁只剩下二十余名騎兵。烏江縣亭長指江邊的小舟,勸項羽快逃,但項羽感慨地說:如今,我還有何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呢?「項羽將愛馬烏騅遣關給亭長,便又領二十余名部眾再次衝入漢軍陣中,殺滅數百人,他自己也身受重傷。項羽見大局已無法挽回,便壯烈地拔劍自刎。四面楚歌秦朝滅亡之後,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互相爭奪天下。後來,項羽被劉邦軍隊打敗,被圍困在垓(音該)下這個地方。有一晚,他聽見敵人的營地到處傳出楚歌聲。這令他非常驚慌,對自己的手下說:「敵人是不是已經攻佔了我們的國家?要不然的話,為甚麼會有那麼多楚國人在唱歌呢?」認為自己已經到了完全絕望的境地。於是,項羽和他的軍隊士氣非常低落,再也無心作戰,最終被劉邦的軍隊全部消滅。

成語解釋

楚歌,南方楚地的歌謠。四面唱起楚歌,可見已被包圍了。

比喻處在孤立無援、四面受敵的困境中。

比喻陷入四面受敵、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
形容人的環境險惡,已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。

形容遭受各方攻擊或逼迫,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。

晉‧陳壽《三國誌‧吳琮傳》:「高祖誅項,四面楚歌。」

形容四面都是敵人,沒有援助。

引用文獻

史記項羽本紀:「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『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』」

《史記》項羽本紀:「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。曰:‘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’」

西漢‧司馬遷《史記‧項羽本紀》:「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,曰:『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』」

成語造句

在討論會中,他的報告引起同學強烈的質疑,「四面楚歌」,害得他下不了臺。

某廠生產、銷售每愈下,債務沉重,索債者紛至沓來,「四面楚歌」,廠長已無力回天。

他在會議中提出的意見,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,造成「四面楚歌」的局面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