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當斷不斷,優柔寡斷,舉棋不定、狐疑不決,畏首畏尾、優柔寡斷、舉棋不定
反義成語
當機立斷,應機立斷,當機立斷、斬釘截鐵
成語故事
從古書的記載,可知猶,原是種獸類,據說它的特殊性非常多疑。不論它在什麼地方覓食或游戲時,一旦發覺有人的聲音,它就懷疑獵人要來捕捉它;或是什麼東西要來殺害它。便慌張地先爬到樹上去,躲藏到樹枝或密葉之間,然後把頭探出來,偷偷地看個究竟。但不一會兒,它又從樹上跳下來,在地上東張西望看,看看這里,又看看那里,它根本就看不到什麼東西,但一會兒它又懷疑起來,於是又爬回樹上去。在樹上停留了一會,它定定神后,認為沒有甚麼,又從樹上跳下來;不久,又回到樹上去。這就樣地跳來跳去。跳了大半天,一點果斷主意也沒有。
成語解釋
猶豫,有多種說法,一說是兩種獸名,性多猜疑。全句是說遲疑不能下決定。
猶、豫:獸名,性多疑,居山中,每聞有聲,即攀登樹上忽而下,須臾又上。清黃生《義府》以猶豫為雙聲學,以聲取義,本無定字,故亦作猶與、由與、尤與、猶夷等。
猶豫:遲疑。拿不定主意。
與「狐疑不決」義同。
後來人們因為看見生發生多疑,沒有果斷,所以凡是見人在處理事情上態度遲疑沒有主意,不知道怎麼樣去處理它時,就叫做「猶豫不決」。
明‧馮夢龍《醒世恆言‧馬當神風送滕王閣》:「閻公亦疑,眾猶豫不決。」
拿不定主意。
引用文獻
楚辭屈原離騷:「心猶豫而狐疑兮,欲自適而不可。」史記魯仲連列傳:「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,秦必喜,罷兵去,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。」
《老子》:「豫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。」楚辭《離騷》:「心猶豫而狐疑兮。」「《戰國策》越策:」平原君猶豫,未有所決。「
西漢‧劉向《戰國策‧趙策三》:「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。」
成語造句
做事必須三思而後行,但也不能太過「猶豫不決」,否則將錯失許多寶貴的機會。
凡事該果斷時就別「猶豫不決」,那樣會失去很多良機的。
今天,小玲既想在家看電視,又想和朋友出去玩,一時猶豫不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