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螂捕蟬

成語故事

春秋末年,越王勾踐為報復遭吳挫敗的屈辱,便設計獻上美女西施,使吳王夫差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中,並隨賂吳太宰伯否要他陷害忠臣賢士。

同時,吳國宰相伍子胥因屢次規諫夫差,惹得夫差相當不悅,漸漸相信伯否的讒言,懷疑伍子胥具謀叛之心,便賜寶劍一把,強迫他自殺。

一等到伍子胥死后,伯否便升任為宰相,獨攬政權,而夫差更是心繫酒色間,不理會朝政,對越國也疏於孫範。同一段時間裡的越國越,因由於勾踐二十年的臥薪嘗膽,生聚教訓,國熱日強,為復仇雪恥勣極准備。

太子友見父王如此墮落,也想好言相勸,但又恐遭殺身,於是心生一計。接連著三天,一早起來起來,便身背彈弓,拿著彈丸,於宮中後園徘徊,露水都將身上的衣服浸濕了。

夫差見狀奇怪地問:「為何每天都濕淋淋的呢?」

太子友答道:「罷免有棵樹上,棲息著一只蟬,一邊飲著露水,一邊高聲鳴叫,絲毫沒察覺身後正有只螳啷,舉臂要捕殺它。

而螳螂一心要抓蟬,也沒注意飛來的黃雀,正準備獵食它。可是,黃雀也不知道正有人拿著彈弓悄悄對準它了。

然而,我同樣只專心要射那只黃雀,竟也未發現腳旁有處水窪,一不小心就跌進去,弄得一身是水。」

夫差聽完,呵呵大笑說:「你太貪圖眼前的利益,卻忽略身後隱藏的災禍。」

太子不疾不徐地又說:「像這種例子實在舉不勝舉。例如齊無端地攻魯,雖因獲魯時而沾沾自喜,卻不意我們後背后攻擊而慘遭失敗,由此推來,對楚國斬防備也疏忽不得。」

夫差夫等他將話說完,已是怒容滿面:「你受伍子胥影響太深,一樣不可理喻,我不要聽這些強詞奪理的話!」太子只好無可奈何退出。

夫差不接納太子友費心所想的忠告,足見夫差的執迷不悟。公元前四三七年,吳國終被復興的越國殲滅,而吳王夫差也步上自殺之途。

成語解釋

捕:撲也。

比喻只見眼前之利,不顧后患。可與「黃雀在后」聯用。

引用文獻

《莊子》山木:「睹一蟬,方得美蔭,而忘其身。螳螂執翳而搏之,見得而忘其形。異鵲從而利之,見利而忘其真。」

成語造句

  • 當他再度下手行竊時,卻沒想到警察早已埋伏現場,「螳螂捕蟬」,黃雀在後!小偷馬上就被逮住了。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