噤若寒蟬

近義成語

吞吞吐吐,守口如瓶,緘口結舌、守口如瓶

反義成語

暢所欲言,直抒已見,口若懸河、侃侃而談

成語故事

杜密,東漢桓帝時陽城(河南省)人,性情朴實忠厚,堅持志潔,得司徒胡廣的欣賞,出任代郡太守。

不久之後,桓帝又任他為泰山太守及北海之相。他奉公守法,嚴明公正,只要有身觸法網,即便是官宦或權貴子弟,也都一律依法處刑,絕不寬容。

有一年冬天,他到高密縣巡察,發現低級官吏鄭玄深具才幹,立即提拔他到郡中任官,並讓他入太學修習詩書,促使後來的鄭玄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。

及至後來,他辭官返鄉,仍時時關心政治,常和郡太守會面,保薦才幹賢人,彈劾奸人,從來不考慮自己的處境立場。

同一郡內,有位名喚劉勝的人,原任蜀郡太守,也同樣告老還鄉。而他的作為和杜密則有天壤之別,為了明哲保身,從不過問政治,甚至因己身利害關系而善惡是非不分。

有一回,郡太守對杜密說:「劉勝為人很好,以致獲大家的贊賞。」

杜密聽了,知道太守是在暗指蠐勝的沉默為問政治是優于我的多事。

於是,杜密便說:「劉勝就如寒天中的蟬般默然無語,知善不保薦,聞惡也不舉發,只圖自身平安,不貪國家事重,像這等的罪蛤,有什麼值得稱頌的?」

杜密接著說:「我推薦好人,檢舉壞人,完全是從國家的立場出發,如果一逕保持沉默,還能成其為讀書人嗎?」

郡太守聽後,自知理虛,不禁面耳赤,從此更加尊重杜密的為人。

成語解釋

噤,閉口不說話。寒蟬,似蟬而小,天氣寒冷就不鳴叫。

噤:閉口。若:如、像。寒蟬:冬天的蟬,不叫。

噤:不作聲;寒蟬:深秋的知了。像深秋的蟬那樣不說話。比喻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。

通常指人受驚嚇後,不敢說話的樣子。

比喻人有所顧慮,緘默不語。

鄒韜奮《萍蹤寄語》:「偶遇中國有了好事,便噤若寒蟬。」

比喻人不敢說話。

引用文獻

後漢書杜密傳:「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。」

《后漢書》杜密傳:「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。」

南朝‧宋‧范曄《後漢書‧杜密傳》:「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。」

成語造句

  • 老師剛發完脾氣,全班「噤若寒蟬」,沒有人敢說話。
  • 這次高考成績不理想,老師在台上生氣地訓話,台下每人都「噤若寒蟬」。
  • 在媽媽的大聲責罵之下,志強噤若寒蟬,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。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