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交近攻

近義成語

反義成語

成語故事

戰國時代,秦昭襄王的宰相張祿(原名範睢),有一次秦昭襄王約他到宮里去會見。張祿上宮途中,卻在半路上碰見了昭襄王坐車過來。他既不迎接,也不躲避,依然大模大樣地照舊走他的路。太監們叫他躲開說:「大王來了!」張祿回答說:「什麼,秦國還有大王嗎?」正在爭吵的時候,秦昭襄王到了。張祿還在那兒大聲嚷說:「秦國只有太后、穰侯,哪兒還有什麼大王呢?」這句話說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,他就挺恭敬地把張祿迎接到宮里去。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下去,向張祿拱了拱手,說:「請相國指教!」張祿說:「哦,哦!」張祿仍然不言語,秦王第三次真心實意地請求說:「難道相國認為我是不值得指教的人嗎?」張祿說:「從前姜太公碰到文王,出了主意,文王接受,把商朝滅了,得了天下。比干碰見了紂王,出了主意,紂王不聽,反而殺了他。這是什麼緣故呢!還不是為了一個受人信服,一個不受人信服嗎?如今我跟大王還沒有多深的交情,我要說的話可是非常深。我怕的是‘交淺言深’,也像昆干那樣自招殺身之禍,因此大王問了我三回,我都不敢張嘴。」秦王說:「」我仰慕相國大才,才叫左右退下去,如今誠誠懇懇地請相國指教,不管是什麼事,上自太后,下至大臣,請相國只管實實在在地說,我都願意聽的。「於是張祿說:」今日論起秦國的地位來,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天然屏障呢?論起秦國斬兵力來,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兵車,這麼強大的士兵呢?論起秦國的老百姓來,任何國家的老百姓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,愛護國家的!除了秦國,哪個國家能夠號令諸侯,統一中國呢?大王雖說是一心想要這麼干,可是幾十年來卻沒有大的成就。這就是因為秦國只街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,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,根本就沒有一個一貫的政策。聽說最近大王又上了武將們的一個大當,發兵去打齊國。「秦王插嘴說:」這有什麼不對的地方?「張祿說:」齊國離秦國那麼遠,中間隔韓國的魏國。要是出去的兵馬少了,或許會被齊國槧敗,讓各國諸侯取笑;要是出去的兵馬多了,國中也許會出亂子。就算一帆風順地把齊國打敗了,也不過叫韓國跟魏國撿利,大王又湧把齊國搬到秦國來。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,沒想到中山後來倒給趙國並吞了去。為什麼呢?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,離魏男遠嗎?我替大王想,最好是一面跟齊男、楚國交好,一面去打韓國和魏男。離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來往,就不會來管跟他們不相干的事情。把近的國家打下來,就能擴張秦國的地盤,打下了一寸土地就是一寸;一尺就是一尺。把韓國跟魏國兼並了之後,齊國力楚國還站得住嗎?這種像蠶吃桑葉似地由近而遠的法子叫‘遠交近攻’,是個頂妥當的方法。「秦王拍手說::秦國真要是能夠兼並三國,統一中原,全在于相國‘遠交近攻’的政策了!」當時就接受了他的計策,照他的計策去做,把攻打齊男的兵馬都搬回來了。從此,秦國就單把韓國力魏國當作進攻的目標了。

成語解釋

與遠的國家交往,而進攻鄰近的國家。

指交際遠國,而攻伐近鄰之策略。

聯絡距離遠的國家,進攻鄰近的國家。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。

原為戰國時代,秦范睢的策略,今用來稱外交手段的一種。

一種外交上的策略。

張恨水《金粉世家》第24回:「遠交近攻一家連竹陣,上和下睦三婢鬧書齋。」

引用文獻

戰國策秦策:「王不如遠交近攻,得寸則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今舍此而遠攻,不亦繆乎?」

《戰男策》秦策:「王不如遠交而近攻。得寸,則王之寸;得尺,亦王之尺也。」

西漢‧劉向《戰國策‧秦策三》:「王不如遠交而近攻,得寸則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」

成語造句

依照目前的情勢來判斷,如果採用「遠交近攻」的策略,一定能得勝。

春秋戰國,秦在一連串「遠交近攻」的策略下,兼並了許多土地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