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乘人之危、趁火打劫
反義成語
助人為樂、雪中送炭、相濡以沫
成語故事
唐朝柳宗元,字子厚,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少年的時候,文章就寫得很好,名氣很大,後來中了進士。當御史大夫時,因過失而被貶到永州去做司馬,后又調到柳州去當刺史。他死后,柳州人因為紀念他生前對地方上的功勣,在羅池縣建立一個廟,奉祭他的神主。韓愈是同時的大文豪,他眼見好友柳宗元被小人所讒,鬱鬱不得志地死去,就替柳宗元寫了一篇墓志銘,其中有一段這樣說:「唉!讀書人要到窮困的時候,才能看出他的氣節。現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里巷時,大家互相愛慕,用酒食來做游戲征逐,很和氣地談笑首,還指著天地,流著眼淚,發誓要生死與共,絕不背棄,那樣子就像真的一樣。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,便衝突起來翻臉不認人了。你如果掉到陷井里面去,他不但不會救你,反面拿了石頭砸你,這種事情應該是連禽獸或野蠻人都不會做的,但是他們卻自以為做得很好。這些人如果知道柳子厚寬大為懷的風度,也應該有點慚愧吧!」落井下石
成語解釋
井:同阱,掘地為坑以陷獸者。
看見別人掉進陷阱裡,不伸手救他,還往井下丟石頭。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、陷害。
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。亦作「投井下石」,或「落井下石」。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:「為什麼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刻,落井下石。」
比喻在別人有危難的時候加以陷害。
引用文獻
韓愈《柳子厚墓志銘》:「落陷阱不一引手救,反擠之,又下石焉者,皆是也。」
唐‧韓愈《柳子厚墓誌銘》:「一旦臨小利害,僅如毛髮比,反眼若不相識,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擠之,又下石焉者,皆是也。」
成語造句
乘人之危而陷害人,這種「落井下石」的人實在可恨。
每當同學被老師批評後,彧志雄昍最喜歡去嘲笑別人,真是「落井下石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