殘杯冷炙

近義成語

殘羹冷炙

反義成語

山珍海味

成語故事

唐玄宗在位三十余年後對朝政產生厭倦,便命李林甫為宰相,統掌一切,自己則和楊貴妃縱情享樂,數不盡的花月良宵。天寶六年(公元七四七年),玄宗下旨,廣召天下賢才義士前往長安,參加科舉,以便朝廷提拔人才,李林甫被授以這次考試的全權處理之責。而詩人杜甫此時正在長安,全自二十歲起,十年之間,先后三次游曆全國,和李白等詩人過往甚密。當他聽到科舉考試的消息,就興趣盎然前去應試。三十六歲的杜甫,在當時已是眾所皆知的大詩人,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,希望能金榜題名,任職官吏,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,為國效力。然而,李林甫妒嫉天下英才,于考試完畢后,欺瞞玄宗說:「放眼天下已無人才了!」結果,連一個人也沒錄限,落第后的杜甫,意志消沉沮喪,但為了維持家計,只好屈居達官貴人門下。杜甫在王卿貴族的宴席上,必須當場寫詩作賦,吟唱以助酒興。這種卑躬屈膝的日子,對胸懷壯志的詩人來說,真是滿心淒苦。他衷心盼望獲王公貴族的賞識,出任官職,也就因此,他忍氣吞聲,表面上依舊寫著奉承阿諛的詩句以娛大眾。有天,他拜訪朋友尚書左丞韋濟。韋濟以酒相待,並請他提筆作詩,杜甫便寫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》詩一首。當他行筆至「騎驢三十載,旅食京華春」時,想起顏之推的「殘杯冷炙之辱」,不禁悲從中來,而眼血紅,便大口大口喝酒,以消心中悲憤。他感到自己只是富豪權貴手玩弄差遣的人,受盡世間蝗無情與冷酷對待。於是,蹙眉又再寫下「殘杯與冷炙,到處潛悲辛」等詩句。韋濟雖然常肯宴席上稱頌杜甫的詩句,但是他亦不能脫俗地認為杜甫只不過是一位文人雅士而已。在長安才年中,杜甫都未被保舉做官。天寶十四年(公元七五五年),杜甫終于獲得一份管理兵器的八品低級職位。俸祿雖少,但對生活多少有些幫助。不久,安史之亂發生,失職的杜甫離開長安,開始流離顛沛的生涯。忠貞的他,寧願千辛萬苦逃到肅宗駐地靈武,而不願投效安祿山。這個時期,他的詩充份流露出關懷家國的偉大情操,也是他創作曆程的蓬勃階段。

成語解釋

炙,熟肉。全句是指喝剩的酒,吃剩的肉。

殘:殘剩。杯:酒杯,指酒。炙:烤肉。殘杯冷炙;指吃剩的酒食。

指殘剩的飯菜。也指權貴施捨的東西。

比喻權貴人家或宴會後殘餘的酒食。

意指喝剩的酒和冷了的烤肉等剩余酒食,借指權貴者的施舍,比喻一個人受到辱的遭遇。

元‧喬吉《賣花聲‧世情》曲:「尖風薄雪,殘杯冷炙,掩青燈竹籬茅舍。」

引用文獻

顏氏家訓雜藝篇:「惟不可令有稱譽,見役勳貴,處之下座,以取殘杯冷炙之辱。」見役,被奴役、使喚。

《顏氏家訓》雜藝:「不可令有稱譽,見役勛貴,處之下座,以取殘杯冷之辱。」杜甫《奉贈韋左丞丈》詩:「殘杯與冷炙,到處潛悲辛。」

北齊‧顏之推《顏氏家訓‧雜藝》:「唯不可令有稱譽,見役勳貴,處之下坐,以取殘杯冷炙之辱。」

成語造句

流浪街頭的人實在可憐,有時想乞討一分「殘杯冷炙」,還要看對方的臉色呢!

一位有骨氣的人是不會接受他人的「殘杯冷炙」的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