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死誰手

近義成語

龍爭虎鬥、明爭暗鬥

反義成語

和衷共濟、和平共處

成語故事

當東晉的時候,匈奴、鮮卑、氐、羌、羯這五種胡族人,先后起兵作亂,分別占據了中國北部,曆史家稱它做「五胡亂華」。那時,有個羯族人名叫石勒,他起初住在並州(今山西省太原巿地),後來那地方鬧起飢荒來,石勒因生活實在雖以維持,便賣給別人作奴隸。他的主人見他儀表不凡,對他特別優待,後來竟免除了他的奴籍。石勒恢復了自由之後,投到匈奴酋長劉淵的部落里。劉淵後來稱帝號,建立漢國,傳到劉曜的時候,又改國號為趙(史稱后趙)。后趙的國勢,在五胡十六國中最為強盛。石勒是一個自負不凡的人物,他曾在人前誇耀著說道:「倘使我和漢高祖生在同一個時代,我自認不敢和他爭高下;但倘使我遇到漢光武帝,我當和他在中原角逐,比一比高高那時不知道鹿在誰的手上哩!」

成語解釋

鹿,比喻政權。全句是說天下︵帝位︶會落在誰的手中,還是未知數。

鹿:謂所獵取的對象,比喻政權。政權最終落在誰的手里。

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裡。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。

後世也用來比喻一群人爭奪某物,而誰將獲得還不可知。

原指誰獲得政權,后泛指誰獲得勝利。

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「隨即望望醫生,悄聲說:『但不知鹿死誰手耳。』」

比喻還不知道誰勝誰負。

引用文獻

史記淮陰侯列傳: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」趙秉文答麻知幾書:「使足下一第後,試制策,試宏詞,當與欽叔並馳爭先,未知鹿死誰手,豈可成敗論事者哉!」

《史記》淮陰侯傳: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遂之。」《晉書》石勒載記:「脫遇光武,當並驅于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」

《晉書‧石勒載記下》:「朕若逢高皇,當北面而事之,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。朕遇光武,當並驅於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」

成語造句

大學聯考雖然競爭激烈,但是還沒有考,「鹿死誰手」尚未分曉,你怎能就這樣放棄呢?

在比賽過程中,勝負未定,所以,當尚不知「鹿死誰手」時,不要輕言放棄!

在餘下的時間裏,兩支隊伍都采取只攻不守的戰術,最後「鹿死誰手」都不知道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