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捨近求遠、貪小失大
反義成語
追本求源
成語故事
戰國時代,齊國為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係,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后。▲趙威后接過使臣的獻禮,還沒打開信,就先問使臣說:「貴國的情形怎麼樣了?莊稼好嗎?人民好嗎?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?」▲使臣聽了,心裡很不高興,就回答說:「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,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,卻先問莊稼和人民,這樣未免先賤後貴了吧!」▲趙威后笑著說:「你的觀念錯了,想想看,沒有莊稼,哪會有人民呢?沒有人民,又哪來的國君呢?難道要先捨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?」▲小朋友,「捨根本,問末事」這句話就被後人引申為捨本逐末,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,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。▲「捨本逐末」的意義和「捨本問末」有點不同,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,就像商人做生意,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,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,結果為了微小的利潤,損失了很大的投資。▲其實,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,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,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,結果因小失大,得不償失。
成語解釋
不顧事情的根本問題,只注意細微小節。
拋棄根本,追求枝節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,而只抓細微末節。
清‧張春帆《宦海》第一回:「不先去考察他們的程度,卻只嫌著百姓們的程度不合,豈不是捨本逐末麼?」
引用文獻
抱朴子自敘:「捨本逐末,交游過差。」
戰國‧呂不韋《呂氏春秋‧上農》:「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,不令則不可以守,不可以戰。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,其產約則輕遷徙,輕遷徙則國家有患,皆有遠志,無有居心。」
成語造句
學生變壞一定有原因,倘若一味的實施體罰,不去探討研究,那就未免「捨本逐末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