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子而食

近義成語

反義成語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魯宣公十四年(公元前五九五年)的九月里,楚莊王因宋國殺了楚國過境的使者申舟,便親自率兵攻打宋國。宋國所處的地位,本來很不好,它是處在齊、晉、楚三大強國的中間,而且又無險可守。所以宋人特別感受到戰爭的痛苦。好在宋國人民英勇堅毅,堅決守城,絕不向強大的敵人屈服。楚王的兵從第一年的九月圍困宋國首都,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,還是不能將宋國攻下。楚王准備收兵回男了,楚大夫申犀(申舟的兒子)冰:「毋畏(申舟)知道一定會死,都不敢不遵大王您的命令。現在你倒不顧答應申舟的諾言了!」申叔這時正替楚王駕車,就說:「我們在這時築起房屋來,並且把應該種田斬人打發回國罷,宋國知道我們預備久圍,自然會聽命了。」楚王按照申叔的話辦,宋國人果然害怕起來。宋王派元帥華無意身偷進楚國軍營,直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,將子反挾持說:「我國人民已困苦到交換吃孩子的肉,拿骸骨來當柴燒了,但我們決不作城下之盟,若是退兵三十里,那就無不依從。」(當時的諸侯對于「城下之盟」,都認為是奇大辱,故華元才這樣說。)後來宋國終于向楚國求和。

成語解釋

易:交換。

子:指兒女。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,城內糧盡,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。後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。

指春秋時,宋國被圍,糧源斷絕,外無援兵,內無生產,百姓掉換子女以當食物。形容殘酷,人無法生存,困苦到了極點。

有的是報告災荒的嚴重情形,充滿了「赤地千里」、「人煙斷絕」和「易子而食」等觸目驚心的字句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二章)

引用文獻

《公羊傳》宣公十五年:「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」

《公羊傳‧宣公十五年》:「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」

成語造句

中國數千年來經曆的戰爭不知凡幾。像「易子而食」的情況,不是沒有經曆過,所過消滅戰爭,永享和平,正是我們最大期望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