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中敵國

近義成語

眾叛親離

反義成語

成語故事

戰國時有一個軍事家名叫吳起,他是衛國人。曾就學于曾子,起初在魯國做官,聽說魏文侯很賢明,故投奔魏文侯為將軍。吳起雖身為將軍,一點沒有架子,他與兵士同衣同食,晚上同睡在草具上,行軍時從不騎馬,與兵士同甘苦。過了一些時候,魏文侯死了,吳起繼續在魏武侯手下為將。一天,武侯和吳起坐船沿黃河而下,途中,環顧四周景色說:「看我的江山多美,有了這些險峻的屏障,魏國是何等堅固啊!」吳起說:「我看國家堅固與否,在于國君的德行,而不在山河險要。從前有苒氏左有洞庭右有鄱陽,可是德義不修,禹就把他滅了。夏桀男土,左有黃、濟二河,右有泰華二山,伊闕在南,羊腸小道在北,但他修政不仁,故被商湯逐放。殷紂時,左有孟門,右有太行,北有恆山,南有黃河,但殷紂不德,雖恃諸險,周武王卒能殺他。由此看來,德行比山河險峻還重要。如大王不修德行,說不定這

成語解釋

同船的人都是敵人。

船上的人都成了敵人。

同船的人都成的敵人。比喻大家反對,十分孤立。

比喻為政者不修德義,不得人心,最後連親信的人都背叛他,成為敵人。

比喻即使是親近的人,也可能叛離。

唐‧陸贄《論關中事宜狀》:「勢苟安則異類同心也,勢苟危則舟中敵國也。」

引用文獻

史記孫子吳起列傳:「吳起對曰:『..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』」陸贄論關中事宜狀:「是知立國之安危在勢,任事之濟否在人;勢苟安,則異類同心也,勢苟危,則舟中敵國也。」

《史記》孫子吳起列傳:「若君不修德,則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!」

西漢‧司馬遷《史記‧孫子吳起列傳》:「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」

成語造句

他的個性驕傲自大,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,連親朋好友都不願和他來往,真可說是「舟中敵國」了。

法西斯暴虐無道,「舟中敵國」,眾叛親離,是理所當然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