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反義成語
成語故事
春秋時代,晉獻公的夫人驪姬作出主張,將太子申生放出去守曲沃(晉國大城),另兩個兒子重耳、夷吾派去守蒲與屈兩個小城。當時蕭與屈兩地都是一片空地,晉獻公派士×為重耳及夷吾兩位公子築城,築城時只堆砌一些木柴于城牆之中。獻公派人去責備士×。士×叩首而回答說:「我聽說過,沒有喪事而哀戚,憂患必立刻到來;沒有戰事而築城,必使寇仇加強防衛;若不堅築城牆,既受官職而不盡國君的命令,就是晃敬;然而堅築城牆以強固寇仇的力量,就是不忠。失去忠心與恭敬,還用什麼服事國君呢?詩經說:‘懷德性以安寧國家,同宗的子弟必如城池一樣堅固。’國君只要修整他的德性而使宗子堅固,何必築城呢?三年以后將用兵,現在何必築這麼牢固?」又退而賦詩道:「狐裘毛色雜亂,一國胃三個主人,我聽誰和話才好。」等到驪姬發難的時候,獻公派寺人披討伐蒲城,重耳說:「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。」就向眾人發布命令說:「抵抗的人就是我的敵人。」他自己逃走。寺人披趕上切斷了他的衣袖,重耳於是出奔到翟。
成語解釋
三公,三個有權勢的人。指三人執掌國家大權。
三公:三個有權勢的公侯,指晉獻公與公子重下、公子夷吾。
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權不統一,政出多門。
比喻事權不能統一。
比喻有權勢的人太多,使政令不能統一。
蔡東藩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74回:「武夫當道勢洶洶,一國三公誰適從。」
引用文獻
左傳僖公五年:「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」
《左傳》僖公五年:「狐裘龍茸,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」
先秦‧左丘明《左傳‧僖公五年》:「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」
成語造句
這間分公司內部「一國三公」,所以最後關門大吉。
這件事情本來不會那麼復雜,就是因為「一國三公」,使得大家無所適從,越弄越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