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草驚蛇

近義成語

操之過急、因小失大

反義成語

出其不意、不動聲色,欲擒故縱、引蛇出洞

成語故事

南唐時有一位名叫王魯的人,他在當塗做官的時候,行為不榆,貪贓枉法。後來人有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(相當于現在的秘書職務)營私舞弊,接受賄賂。裝子上所列舉的罪行,和他自己的違法行為大同小異。他一邊看狀子,一邊直打寒顫。等到他把狀子看完后,已經忘記應該作何處理的意見,卻不由自主的受他當時思想感情的驅使,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,那八個字是「汝雖打草,吾已驚蛇」意思是說:「你雖然打的是時上的草,但我卻像伏的草里面的蛇一樣,已經受到驚駭了。」打草驚蛇

成語解釋

撥弄草而驚動草中的蛇。

驚:驚動也。原喻懲甲警乙。后多比喻行事不密,使對方有所警戒,預為防備。

驚:驚動。打在草上卻驚動了蛇。比喻做事洩密而驚動對方。

原指事情相關,懲罰甲,而使乙有所警惕。今比喻事機不密,輕舉妄動,而使他人有所戒備。與「不動聲色」義反。

適用:事機不夠隱密,讓別人察覺到了秘密的意圖。

馬烽《呂梁英雄傳》第十回:「不要性急,走漏了風聲,打草驚蛇,就會壞大事。」

撥弄草而驚動草中的蛇。比喻行事不密,使對方有所察覺,作出防備。

引用文獻

酉陽雜俎:「王魯為當塗令,頗以資產為務。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,魯即判曰:『汝雖打草,吾已驚蛇。』」

明郎瑛《七修類稿》:「汝雖打草,吾已驚蛇。」

宋‧鄭文寶《南唐近事》:「魯乃判曰:『汝雖打草,吾已蛇驚。』為好事者口實焉。」

成語造句

這次的圍捕行動須謹慎周密,切莫「打草驚蛇」,讓歹徒有所防備,這樣就很難成功了。

這次行動務必謹慎,免得「打草驚蛇」,動虧一簣。

下周的檢查活動一定要保密,免得「打草驚蛇」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