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反義成語
成語故事
春秋時代,晉國公子夷吾為要取得秦國支持他回國四人幫國君,答應秦國輊事成之後,一定割讓五座城鎮給秦國作為酬謝。可是後來自己當上了晉國國君(晉惠公)后,卻沒有履行這個諾言。不久,晉國農業歉收,晉惠公和秦國議買糧。晉惠公卻不願意幫助。大夫鄭慶勸不要這樣,說做國君的若不講信義,便一定不能保住國家。可是另一大臣虢射認為既然違背了諾言,沒有割給秦國五座城鎮,秦國對晉國的怨恨已經很深,縱然這時答應秦國在晉國買糧,秦國還是不滿,不如不答應。並且打了一個譬喻對晉惠公說:「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。」意思說晉國不履行割給秦國五座城鎮,這是根本問題;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,而答應賣糧食給秦國,仿佛只有毛而沒有皮。既然沒有皮,毛能依附在什麼地方呢?光有毛而沒有皮,毛又有什麼用呢?毛皮之附
成語解釋
附:附在上。謂事物失掉存在的根本,即無處落。
比喻互相依賴,利害相關之意。猶言「唇齒相依」,唇亡則齒寒也。
引用文獻
《左傳》僖公十四年:「虢射曰:‘皮之不存,毛將安傅?’」
成語造句
個人的生存與國家的生存,有如「毛皮之附」,是相存相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