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棋不定

近義成語

當斷不斷,優柔寡斷,猶豫不決,猶豫不決、優柔寡斷

反義成語

當機立斷,應機立斷,斬釘截鐵、當機立斷

成語故事

公元前五五九年,衛國大夫孫文子、寧惠子因衛獻公的暴虐無道,便發動政變,將他驅逐出境。帶著母親、弟弟們的衛獻公只好亡命齊男,過著淒苦寒傖的生活。

獻公被逐后,孫文子與寧惠子接掌衛國政。雖然表面擁立公孫氏剽,但實際上他只不過是名傀儡而已。

不久,寧惠子身染重疾。臨終前,他對驅逐獻公之事似有悔意,便史來兒子寧悼子說:「史書上勢必會記載孫、寧二人逐君不忠的事實,這將是我終身大辱,所以你務必迎回獻公。」說完,便與世長辭了。

由於齊國富稱庇護獻公,衛國便聯盟與齊國不和的晉國以資對抗。後來齊晉友好,晉就撥讓一部分土地給獻公,供他居住。就在此時,獻公接獲寧悼子的書信,就令子鮮籌備回國事宜。

子鮮托人傳話給寧悼子說:「獻公歸國后,只參與宗廟的祭禮活動,國政則由寧悼子全權負責。」帽子接納這個條件。可是,有不少的大夫反對獻公回國復位,其中有位叫宰各的人便對悼子說:「獻公仍未改以拄粗暴狂傲,一旦復位,恐會再引起政變。」

太叔儀也警告說:「做事情求的是貫徹始終,以前將他驅農,如今又要迎他回男,這便是舉棋不定。如不審慎考慮就貿然行事,我擔心將會為寧氏帶來滅門大禍。」

可是寧悼子因權力欲的支使,不聽大臣的諫言,以「先父遺志」為借口,迎回獻公,並且派兵攻擊和殺害了公孫氏剽。回國復位後的獻難因身無實權,又想起遭寧惠子農離衛國的羞辱和委曲,便對寧悼子專橫掌權的行為憤恨有加,決意報復以消心頭之恨。

空知獻公心思的大夫公孫免鯨,就獻上殺寧悼子之計。可是獻公卻假惺惺地說:「那不是可以的,我能重享王者之尊,完全是寧悼子的功勞!」

公孫免鯨又說:「那麼,大王您就當成不知情好了,這件事由我一人來辦吧!」獻公默然不語地答應。

於是公孫免鯨就率兵突擊寧悼子,誅殺他們全族人。

成語解釋

下棋時,舉起棋子卻不知道要放在何處。

舉棋:拿著棋子。

舉:拿起,拿著。拿著棋子,不知該如何下。比喻猶豫不決。

原本是衛太叔文子譏笑寧子立君沒有一定的策畫。今多用來比喻人遇到事情沒有決斷力。

拿著棋子,不知走哪一著才好。比喻做事猶豫不決。

《新唐書‧鬱林王恪傳》:「晉王仁厚,守文之良主,且舉棋不定則敗,況儲位乎?」

拿起棋子不知道要如何下。比喻人做事沒有決斷力。

引用文獻

左傳襄公二十五年:「弈者舉棋不定,不勝其耦。」耦,同「偶」,指下棋的對方。

《春秋左氏傳》襄公二十五年:「弈者舉棋不定,不勝其耦。」

先秦‧左丘明《左傳‧襄公二十五年》:「弈者舉棋不定,不勝其耦。」

成語造句

她左右為難、「舉棋不定」,不知該和我們去烤肉,還是回南部過春假。

行事如「舉棋不定」,便喪失許多大好機會。

同時有兩間公司聘請她,令到她舉棋不定,不知道要去那一間才好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