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緩兵之計、權宜之策
反義成語
百年大計
成語故事
東漢獻帝時,董卓擁權自重,無視禁令的存在,常身佩寶劍就進入朝廷,見漢獻帝也不跪拜行臣子之禮,跋扈專橫至極。
董卓有個義子呂布,是個勇猛的武將。只要是與他作對的人,必遭殺滅無疑。
這父子兩個的驕橫暴虐,早已惹得臣子埋怨懷恨。司以王允便和大臣們商議,如何除去權臣董卓,最後得到結論利用呂布,釆「以毒攻毒」的方法最佳。
於是,王允秘密會見呂布,以重金和名位為誘惑,再提刺殺董卓的計划。權力欲望重晨呂布,惑于近利,便答應參與計謀。
不久,時機來臨,獻帝重病初愈,召集文武百官設宴慶祝,董卓便乘由呂布護衛的馬車,氣燄高張地駛向宮中。
途中,董卓發現王允理伏的刺客,大叫:「呂布,快來保護我!」一戟便刺死了董卓。
除去董卓,王允認為天下從此太平安寧,就沒有再採取任何權宜之計,以致許多部將都離他而去。
成語解釋
權宜,依事情的輕重緩急,而做適宜的處置。
權:暫時。宜:時宜、適切。計:方法、辦法。暫時適宜的辦法,非久遠之計。
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。
用來指非長久性的策略,只是暫時的變通措施。
喻指當時的環境局勢,作暫時、適切的應變措施。
徐懋庸《雞肋》:「食鹽官賣,屯田國有,只是戰時足食的權宜之計。」
權:暫且。宜:適宜。為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變通辦法。
引用文獻
後漢書西羌傳:「計日用之權宜,忘經世之遠略。」
《后漢書》王允傳:「卓既殲滅,自謂復無患難,每乏溫潤之色,不循權宜之計,是以下甚不附之。」
南朝‧宋‧范曄《後漢書‧王允傳》:「及在際會,每乏溫潤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權宜之計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」
成語造句
- 當時我會這樣做,只是一時「權宜之計」,不想和他起正面衝突罷了。
- 戰時「以退為進」的策略應用,是種「權宜之計」。
- 我們現在的權宜之計,是把敵方的注意力引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