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不拾遺

近義成語

路不拾遺

反義成語

打家劫舍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代,魯定公時,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幾任官。起初僅做了中都宰,後來升為大司寇(后掌理一國刑罰的官職)攝行魯國宰相的職務。孔子名丘,字仲尼,在當時是被認為最有學問,最有道德的一個人。他到職不過三個月,魯國的政治便有極大的改良;民間的風氣,也有了極大的轉變;路上行人,都各自謹守秩序,毫不混亂。在路途上,倘使有人掉了貴重的品物,老百姓一也都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,自動地不肯拾取,不會背著他人,收為己有。這種大家嚴守紀律的廉潔風氣,當時稱為「道不拾遺」。道不拾遺

成語解釋

拾:撿。遺:別人掉失之物。道路上別人掉失之物件,沒有人去私自拾取,據為己有。

遺:遺失的東西。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。形容社會風氣好。

后人以「道不拾遺」,「夜不閉戶」來形容社會風尚良好。

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:「農會勢盛,地方牌賭禁絕,盜匪潛蹤。有些地方真個道不拾遺,夜不閉戶。」

引用文獻

《史記》商君列傳:「道不拾遺,山無盜賊。」

韓非《韓非子‧外儲說左上》:「子產退而為政,五年,國無盜賊,道不拾遺。」

成語造句

我們應教育孩子們養成「道不拾遺」的高尚品質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