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不可救藥,人命危淺、行將就木
反義成語
妙手回春、手到病除
成語故事
春秋時代,晉景公身梁重疾,派人到秦國尋求名醫。秦桓公便派名醫緩來為晉景公治病。晉景公病榻中做一夢,夢里有兩位童子,其中一位說:「怎麼辦?名醫就快來了?」而另一位童子則說:「不要緊,我們只要射入膏與肓中,便沒問題了。」「對,如此一來,任何名醫都救治不了。」幾天後,緩來到晉國,為晉景公診視,面露無奈的表情說:「太晚了,病魔已侵入肓上膏下,藥石都沒有效用,大王,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?」景公固然相當失望,但也佩服緩的醫術,厚賞他禮物並送回秦國。不久,景公果真病逝。病入膏肓
成語解釋
膏肓,是指心臟與橫膈膜中間的部位,藥力很難達到,最難醫治。全句是說病情已進入膏肓之間的地方了。
膏肓:人體心與膈間的部位。古人說心下面有一小塊脂肪叫做膏,膈上面有一層薄膜叫做肓。膏和肓之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。
膏肓:古代醫學名稱,心尖脂肪叫「膏」,心臟和隔膜之間叫「肓」。形容病情險惡無法醫治。比喻事勢嚴重無可挽救。
原指病情嚴重,無法醫治。後引申為人、事、物已敗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與「不可救藥」義同。
原意是病勢嚴重,無法醫治。比喻無論一切人、事、物到了已經絕望,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明‧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52回:「吾觀劉琦過於酒色,病入膏肓,今見面色羸瘦,氣喘嘔血;不過半年,其人必死。」
1形容病情很嚴重,沒有辦法治療。2比喻人、事、物已敗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。
引用文獻
左傳成公十年:「公疾病,求醫于秦,秦伯使醫緩為之。未至,公夢疾為二豎子曰:『彼良醫也,懼傷我,焉逃之?』其一曰:『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』醫至,曰:『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』公曰:『良醫也。』」
《左傳》成公十年:「醫至曰:‘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’」
左丘明《左傳‧成公十年》:「醫至,曰:『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』公曰:『良醫也。』厚為之禮而歸之。」
成語造句
1他已「病入膏肓」,如今送醫恐怕來不及了。
這件事情剛有一點問題的時候,就應該想辦法補救,如今已至「病入膏肓」的地步,根本無法挽救了。
有位老先生得了癌症,如今已「病入膏肓」,到了沒藥可救的地步。
1這只小狗已經病入膏肓了,獸醫也沒辦法醫治。2他對賭博的沉迷,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