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不求甚解、生吞活剝
反義成語
含英咀華、細嚼慢咽、融會貫通
成語故事
有一個醫生向人介紹梨和棗的功能,他說:「梨對于人的牙齒很有益處,但對于脾卻是百害無一利。棗子呢,正好相反,對于人的脾很有益,但對于牙齒卻有極大的損害。」旁邊一個人聽了,連忙說:「我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以吸收棗子和梨的滋補營養,而又能免除它們為人體帶來的害處。」那醫生很感興趣,便問他:「你有什麼好方法?」這人不急不忙地說:「我吃生梨的時候,只用牙齒咀嚼,卻不咽到肚里去,這不是可以讓生梨對于牙齒有益,而免除它對脾的損害嗎?等到吃棗子的時候,我就不用牙齒咀嚼,卻一口吞下肚去,這不是可以讓棗子對于脾有益,而免掉它損害牙齒嗎?」
成語解釋
囫圇,同「渾淪」,完整的意思。全句是說吃棗子時,沒有咀嚼咬碎就整個吞下肚裡。
囫圇:物體完整之意。
囫圇:整個兒,完整的。把棗整個嚥下去。比喻在學習上不加分析、選擇,籠統地加以接受。
比喻處理某事物時,輕率含糊,不夠徹底。
比喻人讀書或認識事物,不求「理解」,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。
茅盾《夜讀偶記‧理想和現實》:「缺乏辨別力的青年,囫圇吞棗地讀了《紅樓夢》,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。」
把棗整個吞下去。多比喻在學習上不作分析、選擇就全部接受。
引用文獻
朱子語錄:「道是個有條理底,不是囫圇底物。」
《古今雜劇》:「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,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。
宋‧圓悟禪師《碧巖錄》:「若是知有底人,細嚼慢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渾圇吞個棗。」
成語造句
這本書寓意深遠,你這樣「囫圇吞棗」,怎麼能夠體會書中的真正道理呢?
我們研究學問不可「囫圇吞棗」,必須用心體會,認真研究其中的精義所在。
學習不能囫圇吞棗,應該分清好壞,好的吸收,壞的不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