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義成語
鋌而走險、狗急跳牆
反義成語
放下屠刀、自行滅亡
成語故事
公元前五九七處夏天,鄭國遭楚軍襲擊,晉派兵前往援救。可是,當晉軍筆到黃河邊時,卻傳聞鄭已敗陣,向楚投降了。晉軍的大部分將領都主張撤兵,但中軍劉將卻反駁說:「現在如撤兵,將有傷我國盟主的地位,各位願自取其辱嗎?」由于將領們各執已見,全軍步調難以齊一。楚軍針對此弱點發動攻勢,於是在黃河渡口擊潰晉軍。晉軍元帥荀林父請求判死罪,晉景公答應了。大夫士貞子阻道:「城濮晉楚之戰,楚敗,文公卻有愁容,左右不解。文公說:‘楚得臣還在,不能放心,一頭野獸被困乃要掙扎,況一國執政者呢?’現林父是國家柱石,萬不可殺死他……」景公覺言之有理,就免了林殺喪師辱國罪,恢復其官職。
成語解釋
困獸:受困迫的野獸。
困獸:被圍困的野獸;猶:還,仍。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最後掙扎。比喻在絕境中還要掙扎抵抗。
形容即使處在最艱困的情況下,雖已是精疲力竭,也還是要盡力掙扎,起來抵抗。另一種意思,是形容那些壞人或壞的集團,在將要潰滅時,還要作無效的頑抗。
清‧梁啟超《意大利建國三傑傳》:「尼布士以困獸猶斗之勢,抵抗頗力。」
引用文獻
《左傳》宣公十二年:「困獸猶斗,況國相乎?」
左丘明《左傳‧宣公十二年》:「得臣猶在,憂未歇也。困獸猶鬥,況國相乎!」
成語造句
歹徒已被警方的人員緊密包圍,還想作「困獸之斗」,鳴槍企圖突圍,不肯投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