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不厭詐

近義成語

兵不厭權

反義成語

先禮後兵

成語故事

東漢安帝在位時,朝政腐敗,致使羌人(西北方異族)進犯中原,朝廷命武都太守虞詡領兵數千往弭平。羌人得知消息,便在中途埋伏迎擊漢軍,虞詡因此停止前進,並散布已向安帝要求增派支援的謠言。羌人信以為真,慌忙撤退全軍。虞詡便下令全速前進,一天行程為百里(約六十五公里),晝夜不停,並且不斷增加營中爐數。部屬不解地問:「兵法上言明,一天行軍是三十里,我們日行百里豈不是太快了嗎!且,增加爐數也和兵書所說相反。」虞詡說:「敵眾我寡,如果走得太慢,敵人終會發現實情而追趕我們。增加爐是要敵方誤以為己方兵力不斷在增加。」孫臏的方法是讓敵人誤以為我們兵力薄弱,產生輕忽之;但如今戰不同,方法也要因時制宜。「部屬聽完這番話后,都佩服他的機智謀略。當時,虞詡的士兵不足三千人,而羌軍卻有一萬人以上。兩軍交戰時,他禁止士兵使用繰弩,只准射發弱箭。士兵們雖有疑惑,但也聽令行事。羌軍見狀,非常輕視漢軍的實力,便立刻逼近漢軍。這時,虞詡立刻命令部下改換強弓應戰,萬箭齊發,百發百中,迎頭痛擊下使羌人潰不成軍。虞詡又在羌軍敗逃的途中途埋下伏兵,給予羌軍措手不及。此后,虞詡又修建了諸多要塞,救濟顛流離的人民,使內部得以安定。虞詡詐敵作戰,不拘泥于過去兵法,是由于他能隨機應變,因獲成功。

成語解釋

用兵打仗時,可以運用各種詐謀,使敵人判斷錯誤。

不厭:不排斥。詐:誆騙。謂作戰時可以使用權術或詐術,使敵人作出錯誤的判斷。

詐:矇騙。用兵作戰時當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。

比喻與敵人作戰,為達目的,不妨使出詭詐的手段來騙人。

用兵應不拘舊法,隨勢變通,才能克敵制勝,意指作戰注重斗智。

清‧陸以?《冷廬雜識‧王文成公用兵》:「凡此皆出奇制勝,所謂兵不厭詐,非小儒所能知也。」

厭,討厭。詐,奸詐謀。現比喻與敵人作戰時,為達到目的,可以使用任何手段。

引用文獻

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:「操亦笑曰:『豈不聞兵不厭詐?』」

《韓非子》難一:「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。」《后漢書》虞詡傳:「兵不厭權。」

韓非《韓非子‧難一》:「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。」

成語造句

別太低估他,所謂「兵不厭詐」,你不妨耍些小手段,以免被他占了便宜。

突襲之前,連長召集士兵說:「敵眾我寡,為取得勝利,‘兵不厭詐’,大伙切記要智取。」

警方在追捕,用了兵不厭詐的辦法,才將狡猾的歹徒抓獲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