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丘之貉

近義成語

一路貨色、涇渭不分

反義成語

黑白分明、是非分明

成語故事

漢朝時有一個人名叫楊惲,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拜丞相的楊敞,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。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,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。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,楊惲最先向宣帝報告,事后被封平通侯。當時有朝廷中做郎官的人,賄賂之風極熾,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,經常有外玩樂,無錢行賄的人,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。楊惲作中山郎后,便把這些敝病全部革除,滿朝官員都稱贊了的廉潔。但他因少年得志,又有功勞,便開始矣傲自滿,結果與傅長樂(長樂是宣帝舊友,最得信任)發生衝突。有一次,楊惲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,楊惲便說:「遇到這樣一個不好的君王,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,使自己白白送了命,就像晚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,專門信任小人,殺害忠貞的大臣,終于導致國亡。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,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。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,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,毫無差別呀!」就這樣,楊惲被免職了。

成語解釋

貉,動物名,形狀像貍,尖頭尖鼻,毛深厚,喜歡睡覺,身體有臭味。全句是說在同一座山丘上的貉。

丘:土山。:動物名,形狀似狸。

丘:土山;貉:像狐狸的野獸。一個土山裡的貉。比喻彼此同是醜類,沒有什麼差別。

本引申為同類的意思。今用以形容臭味相投的人,含有鄙視譏諷的意思。或比喻彼此低劣下流,沒有什麼差別。

同是丑類,沒有差別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,含有鄙視的意思。

魯迅《准風月談‧中國文壇的悲觀》:「將一切作者,詆為『一丘之貉』。」

貉,動物名。同一座山上的貉。比喻同類沒有分別。今同於貶意。

引用文獻

漢書楊惲傳:「古與今如一丘之貉。」

《漢書》楊惲傳:「古與今如一丘之貉。」

東漢‧班固《漢書‧楊惲傳》:「古與今,如一丘之貉。」

成語造句

你們兩人一個半斤,一個八兩,同是「一丘之貉」,根本好不到哪裡去。

你偷錢,他把風,都是「一丘之貉」,沒有什麼差別!

他們是一丘之貉,都是奸人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