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龍點睛

近義成語

錦上添花、點石成金

反義成語

弄巧成拙、畫蛇添足、點金成鐵

成語故事

南朝梁武帝的右軍將軍張僧繇,曾任吳興太守等職。後來專心致力于繪畫工作,並且成勣卓越。當時,武帝想念分封各地的兒子,便派張僧繇前去描摹肖像回來。見到栩栩如生的畫像,不禁稍解思念之情,這使得武帝欣喜愉快。傳說,他所描繪的動物更是生動逼真。曾在潤州興國寺大殿的東堂繪畫鷹,西堂繪畫鷸,使得小鳥誤以為真,都不敢棲于此。而龍更是他的拿手絕活。有一回,受邀前去蘇州華嚴寺,繪彩龍于客殿,畫好不久,突然雷霆大作,于地昏黑,而龍似乎要騰空飛起的模樣。為此,張僧繇便在龍身上加畫鐵鏈一條。他這種鬼斧工般的畫技,更是名揚四海,但也有不少人半信半疑。有一次,人們聽說他要在金陵安樂寺牆上大規模畫龍,便攜老扶幼前來圍觀,大家都想親目睹傳說中張僧繇的繪龍真本事。片刻之後,四條翻云覆雨的龍便呈現在大家眼前,然而令人不解的是,龍未畫上眼睛,似乎有美中不足的遺憾。人們紛紛向和僧繇探詢,只聽他娓娓說:「眼睛是龍的精神中樞,是整個繪畫工作的最後部份,一旦點上眼睛,便增添了它的精神,好似加注生命般,很快便會直衝云霄而去。因此,不能輕易點上眼睛。」在場人的人們都七嘴八舌的議論,認為張僧繇是在誇大其辭,故弄玄虛,都要他當場點上龍眼,以証他所言不虛。抵不過眾人的請求,張僧繇不得已拿起畫筆,為其中兩條龍點上眼睛。剎那間,雷電交鳴,兩條龍竟然破牆凌空飛起。這一幕,使大家看得目瞪口呆,等心神回定后,定睛再睢牆上,果然只剩兩條未點眼睛的龍,而另外兩條真的消失無蹤了。南北朝時期,有一位大畫家叫張僧繇(音由),他擅長畫龍。他所畫的龍非常生動,好像真的一樣。傳說有一次,他在一座寺院的牆上畫龍,不過畫完後並沒有給龍畫上眼睛。有人問他:「你為甚麼不給龍添上眼睛?」張僧繇說:「如果我畫龍點睛,那麼龍就會飛走了。」但那人不信,一定要他畫龍的眼睛。張僧繇只好給龍畫上眼睛,結果,龍真的破壁而出,飛走了。

成語解釋

為畫中的龍點上眼睛。比喻在關鍵的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,使內容生動傳奇。現常用來比喻作文或說話時,用

點:用筆加點。給增牆壁上畫的龍點上眼睛。

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,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,使內容生動傳神。

意指把握住事物的重點,憑添傳神之趣。後來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一兩句重果的話,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。

郭沫若《孔雀膽》附錄:「這就好像畫龍點睛一樣,把當時的歷史點活了。」

畫好龍後,再把眼睛點上。比喻文藝創作或講話在最重要的地方加上關鍵的一筆,使之更為精辟傳神。

引用文獻

歷代名畫記:「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,畫四龍,不點睛;云點之即飛去。人以為誕,因請點之,須臾雷電破壁,二龍乘雲上天,未點睛者見在。」

唐張彥遠《曆代名畫記》:「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,畫四龍于壁,不點睛,云:點之即飛去。人以為誕,固請點之。須臾,雷電破壁,兩龍乘云上城,末點睛者見在。」

唐‧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‧張僧繇》:「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,每云:『點睛即飛去。』人以為妄誕,固請點之。須臾,雷電破壁,兩龍乘雲騰去上天,二龍未點眼者見在。」

成語造句

一個好的題目對文章起著「畫龍點睛」的作用。

在一間單調的房中,擺上一盆綠意的盎然的花草,具有「畫龍點睛」之效。

這兩句話在文章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,點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