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鼓作氣

近義成語

一氣呵成、趁熱打鐵

反義成語

一敗如水、一敗塗地、偃旗息鼓 水裡的蛤蟆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代,有一次齊國派兵攻打魯曙,魯莊王玫曹劌帶部隊在長勺抵抗。當兩軍擺開陣勢時,魯莊公打算擂鼓,命令部隊衝擊。曹劌卻說:「不行,要等一會。」一直到齊軍擂過第三遍鼓,才叫擂第一次鼓。而擂過這一次鼓后,魯軍就把齊軍打得大敗。這時,魯莊公打算追上去。曹歲又說:「不行。」說,自己下車低頭看地上齊軍走過留下的車跡;然後又上車,朝遠處望望奔逃的齊暈。這才點頭說:「可以追趕了。」於是很快取得了決定性勝利。事后,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要這樣做,曹劌回答道:「打仗這事,完全仗著勇氣。擂第一遍鼓時,士兵的勇氣正很旺盛;等到擂二遍鼓,勇氣已經衰退;第三遍鼓,勇氣就沒有了。敵軍擂過第三遍鼓,我才擂第一次鼓,恰巧是敵人的勇氣沒有了,而我們的勇氣正很旺盛,以勇氣旺盛的部隊衝擊已經喪失勇氣的敵人,自然把敵人打得大敗。齊國是個大國,我恐怕它假裝敗退,留有伏兵。等看見它車跡錯亂,旗幟倒斜不齊,斷定它是真敗,才說可以追擊。」 春秋時期,齊國和魯國發生戰爭。魯國有個叫曹劌(音貴)的人,要求和魯庄公一起作戰。庄公同意了,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。齊國擊鼓三次後,曹劌才叫魯庄公下令擂鼓進軍。結果,魯軍奮勇殺敵,把齊軍打得大敗逃走。過後,魯庄公問曹劌為什麼在齊軍三次擊鼓後才出兵,曹劌說:「作戰靠一股勇氣。第一次擊鼓時勇氣十足,第二次勇氣衰退,第三次時勇氣已耗盡。齊軍擊了三次鼓,已經喪失鬥志;而我軍在擊了一次鼓後,人人鬥志旺盛,奮勇殺敵。這就是我們能打敗齊軍的原因。」魯庄公聽了,十分信服。後來,『一鼓作氣』用來比喻一下子把事情做好。

成語解釋

古代作戰,擊鼓進軍,擊第一通鼓時,最可振奮士氣。

一鼓:第一次擊鼓。作:振作。氣:士氣。擊第一遍鼓時,士氣振作。

一鼓:第一次擊鼓;作:振作;氣:士氣。比喻趁銳氣旺盛的時候鼓起幹勁,一往直前。

比喻剛開始做事時,精力旺盛,衝勁十足。

比喻做事時,鼓足干勁,勇往直前。

聞一多《時代的鼓手》:「我們得一鼓作氣來渡危機,完成大業。」

古代作戰擂鼓以提高士氣,擂一通鼓最為振作士氣。現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。

引用文獻

左傳莊公十年:「夫戰,勇氣也,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

《左傳》莊公十年:「夫戰,勇氣也,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

先秦‧左丘明《左傳‧莊公十年》:「夫戰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

成語造句

做任何事應「一鼓作氣」,不要推三阻四或猶豫不決,才有成功的希望。

凡事要「一鼓作氣」,趁熱打鐵,否則一經推搪,事情就很難成功。

你想一鼓作氣把全部的事情做完,那是不可能的。

發佈日期:

發表迴響